医患关系,谁给了键盘侠们有罪推论的权利

时间:2022-04-29 13:06 来源:互联网

    键盘侠,在大众心中并不是什么好的形象。他们煽风点火,掀起论战,挑拨关系,无所不用其极。只是,不少人在痛斥他人行为之时,自己也在某时某刻,成为了其中的一员,甚至被别人当成了“键盘侠韭菜”,被当做他人之刀枪,还不自知。

       就在最近,一则声明呈于大众面前,并牵涉起一则有关所谓的“抗疫英雄”艾芬和上市公司爱尔眼科(300015.SZ)及艾芬主刀医生王勇的医患关系纠纷事件。

       出乎意料的是,这次是沉默500多天的爱尔眼科医生——王勇发起了一纸诉讼,而原因,是其已经不堪艾芬的网络暴力行为。

       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眼科医生,很难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,让王勇医生说出自己只是为了“维护基本权利”,甚至呼吁艾芬可以就医疗纠纷起诉他本人。显然,这其中还有不少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
       到底是什么原因,让艾芬像当代祥林嫂一样,在网络公众平台,盯死爱尔眼科医院不放500多天?又是什么原因,让艾芬把自己包装为“受害者”,赢得热度后,又迟迟不愿走法律途径结束这一场纠纷?以及究竟是什么,让身为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的艾芬,连国家、省、市以及多家国内知名公立医院的联合调查组都不能让她相信,迟迟拒绝各种正规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?

       这些问题,是时候需要一个答案了。

       第一部分:500多天里,在做什么?

       综合艾芬在网上的自述和爱尔眼科的声明,坦白来说,这并不是一件有多么复杂的纠纷。

       在2020年5月时,艾芬通过熟人介绍前去武汉爱尔眼科医院,进行了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白内障。而在术后五个月后,艾芬出现了视网膜脱落的症状。

       艾芬认为,是白内障手术最终导致其视网膜脱落。同时她也质疑爱尔眼科为其提供的病历资料存在伪造。

       而爱尔眼科针对此事进行内部调查后发布了自查报告称,“患者(艾芬)右眼视网膜脱落,与本次白内障手术无直接关联”,同时列出了艾芬的眼部照片,称“右眼角膜疤痕具有特征性”,否认“P图”一说。事实上,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官方专家联合调查组的认可。

       艾芬的主治医生王勇在自述文章里称,艾芬的视网膜脱离是在手术5个月后出现,与手术没有直接关联,而且所有病历资料均真实,且可接受司法鉴定。

       2021年2月,艾芬在微博上发文称,自己已经向武汉市卫健委递交了“实名举报湖北爱尔眼科总院医疗行为违法违规问题”的举报信。

       随后,国家、省、市、区各级主管部门组成了联合调查组,专家组成员来自北京协和医院、北京同仁医院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、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等各级权威机构,再次进行调查。

       但艾芬拒绝签收政府信访部门对其有关诉求的答复,至今仍不接受协商调解,不做医疗鉴定,不走法律程序。

       此时,艾芬的选择是把这个事件的讨论“主阵地”挪到了微博,一个公开的平台,一个能肆意发声的平台。但唯独,却不是真能帮助她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。

       她在网上通过直播及发文,征集有关爱尔眼科的“负面”消息,并且称医院方面对她进行了“活体摘除”,声称要揭露(爱尔眼科)这个集团这种牟利方式的罪恶。

       另一方爱尔眼科公司则表示,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,公司尝试了各种方式与艾芬进行沟通。包括今年二月和三月还多次见面,但都没有结果。

       “我的诉求不光是赔我该赔的钱,我也希望他们受到该受的惩罚”。艾芬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,这样表示。

       第二部分:500多天,却不走法律流程

       微博账号“急诊向日葵艾芬”目前粉丝209万,是艾芬和爱尔眼科“叫板”的主要阵地。

       在这500多天里,艾芬将矛头瞄准了爱尔眼科,发布的内容均是爱尔眼科相关的“负面”信息。

       与此同时,她还在网上号召网友们一起,为她的医疗纠纷之路“助力”,共同“揭发”爱尔眼科的“不良现象”。在这个过程中,她曾多次向粉丝表明,自己是“抗疫医生”。似乎想借此告诉她的粉丝们,我有荣耀光环加身,“我是你的神”。

       但显然,这和医疗纠纷事件本身无关。国家出台的《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》更是明确给出了合法解决途径,并不会因每人的身份不同,就区别对待。但艾芬,作为一个医生,似乎对这些熟视无睹。

       原本只是一起普通的医疗纠纷事件,却走向了似乎看不到尽头的“网络干仗”——由于有所谓武汉“抗疫医生”光环的加持,艾芬的209万粉丝,很多都愿意相信这位“大V”,以至于,当网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时,都会被网友“群起而攻之”。

       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专家赵阳主任,从专业医疗诊断角度,在网上写了篇评论,并认为艾医生拒绝与医院沟通,也并没有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或者提出法律诉讼,而是选择在个人微博上直接“审判”:爱尔眼科是为了赚钱,不必要地摘除了自己原本几近正常的晶体,“窃以为,这个方式不可取。”

       随后赵阳在网上没有来由地被网友攻击,并被谩骂“这厮人品太差”。

       现在在这起医疗纠纷中,我们看到的场景是:

       一个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医生,一个有着百万粉丝的大V医生,一个有着所谓“抗疫英雄”光环的医生,在自己成为患者并和其他医疗机构出现医疗纠纷时,在网上竭力收集对方的所有负面信息,然后将这些信息在网上铺天盖地地传播,无休止的在网上攻击对方,并发动粉丝谩骂一切质疑的声音。

       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这已经不是站在解决问题的立场上了。

       从常识出发,就像赵阳主任说的那样,作为受害方,既然这么想“处理”当事医院,艾芬又为什么不去做医疗事故鉴定,或者直接走法律程序,提出赔偿诉讼?

       艾芬给出的解释是,“我要尽量收集更多的证据”。

       也就是说,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,艾芬花了大把的时间去“帮助”别的患者维权,同时还组织各种直播,而自己却还没有收集迫在眉睫的“维权”证据——大家都知道,事件发生后时间越早,证据越容易收集。

       而作为当事另一方,爱尔眼科声称愿意提供相关病历资料,并愿意请艾芬找“全球任何一家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作鉴定”,相关费用由爱尔眼科来承担。

       显然,艾芬还并不愿意这么早,把这起纠纷引向正常的合法解决途径。

       第三部分:网络不可肆意妄为

       艾芬的“快意网络”,某种程度上来说,没有赢家,特别是在网上引发的“网暴”,给很多人带去不必要的伤害。

       4月26日,当时给艾芬做手术的王勇医生,在朋友圈发长文称,“遭受了500多天的网络暴力,我决定站出来依法起诉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,依法维护自身权利,捍卫医生尊严。”

       在长文中,这位艾芬的同行表示,艾芬在没有任何鉴定认定他有问题的情况下,在网络平台多次污蔑他是“诈骗犯” 并“活摘器官”。

       “如果医疗鉴定认定我有责任,无论多少责任,我都将依法担责、毫无怨言。如果医疗鉴定认定我的诊疗过程没有实质性技术问题,认定我的病历没有造假,照片没有p图,那么就请艾芬向我道歉,向与这起医疗纠纷毫无关联却被她网暴污蔑的受害者道歉,向广大被舆论蒙骗的社会公众道歉。”

       爱尔眼科第二天也发文认为,艾芬漫长的“舆论战”已经越界,通过自媒体对多名就职于爱尔眼科集团的医生、以及多名与其医疗纠纷毫无关联的工作人员、社会人士,引导流量发动造谣诽谤、栽赃构陷、侵犯隐私等事实性网络暴力,更有甚者对有关人员的私生活进行污蔑,对他们正常的工作、家庭生活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。

       事实上,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中,网暴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。

       医患关系作为备受关注的话题,时常成为网络舆论讨论的热点。从网络舆论内容看,网络舆论具有复杂性、冲突性和难控性。很多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因素会导致假新闻、误导舆论走向,歪曲夸大社会问题、垄断网络话语权。

      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过有限理性理论。他认为,人并非完全理性,而是有限理性的;人并没有分析、收集决策情况所需的所有信息的能力,是能力有限、理性有限的。

       基于有限理性理论,医患冲突网络舆论的参与者无法收集全面的信息,也没有能力对信息进行彻底的分析。

       在网络舆论中呈现的关于医患冲突事件的信息,往往是带有舆论主体的情绪、价值观、利益倾向性的。

       如果这种倾向是利于患者的,则更容易激起患者群体的认同,造成网络话语权垄断与失衡。在某些情况下,这可能会掩盖事实真相,加剧医患关系的恶化。

       “表面上,这些舆论主体站在传统思维中的弱势群体患者这一方,为他们发声,实际上却是为追求舆论关注,获取经济利益。”一篇刊于《新闻传播》上的理论文章,一针见血指出了目前国内医患冲突网络舆论中的一些真实意图。

       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,杀人于无形。“网暴”不是小事,对当事人来说是天大的事。网络暴力造成的恶果触目惊心,再不严加管理,会让理性发言变得稀缺,谁“闹得欢”“嗓门大”谁就占据主动,人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,网络环境将受到严重伤害。

       近日,为有效防范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,切实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,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“清朗·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”,要求网站平台认真抓好集中整治,建立健全长效机制,确保治理工作取得扎实成效。

       这也是在今年年初针对“网络暴力、散播谣言等问题”的“清朗·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”专项行动之后,中央网信办再次对网络暴力现象重拳出击。平台本是拉近社交距离的场所,如今却成了相互攻击的“角斗场”。在这背后,“流量至上”的观念是罪魁祸首。

       同理性平和的讨论相比,“网暴”言论有热度、有互动、有点击,就意味着有关注度。而相比解决真正问题,流量似乎能给个人带来更大的持续价值。但事涉安全,就要有独立的认知和思考,不当“推波助澜”的“帮凶”,维护网络社会秩序,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。而解决问题,也应当寻求法律途径,而非在网络中做起暴力扩散器,危害他人利益及安全。

       ——内容参考于微信《财经无忌》

编辑:z0011
图片新闻